大江东去,情怀不眠
2021-03-29 16:59:18          编辑:周媛 | 作者:张俊鹏          浏览量:20940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才。人才的价值,亦是由他所奉献的事业所体现。因而,事业和人才,永远是相辅相成,风云际会。它们共同在时代这条奔涌向前的大江大河里,不断碰撞、激荡出最美的浪花。


《大江大河》讲述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化工事业和宋运辉以及无数个宋运辉式的青年人才相互成就的故事。已经是东海化工厂负责人的宋运辉为了挽留业务骨干小穆,苦口婆心从福利待遇、发展前景、发挥空间进行挽留,可最终挡不住那句“宋厂长,你批评我吧,我……我只认钱了”。

看到这里,我的内心仿佛和宋运辉一样,升起了一丝苦涩。宋运辉懊恼于他作为厂长费尽心力抓生产、提待遇、谋出路,可是仍然挡不住青年才俊的离开。而我则遗憾于,两人却丝毫没有提及,东海作为为国家承担着的重要生产和科研使命的重点企业,正是攻关用人之际。

是他们看不到吗?我想并不是。一个是身居要职的国企领导干部,一个是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他们对形势的判断远超一般人。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国家的需要,在这场离开与否的权衡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不值一提。

我想,我们是不是已经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以符合人性为由,把考虑自己的利益当成了理所应当的主流做法。而实际上,为一个更加远大的集体的利益去奉献个人的力量,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更高层面的人性?又凭什么,情怀不能战胜利益成为社会的主流和共识?

不要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事实上,这种情怀从古代儒家提出的“天下大同、人人为公”到毛主席的诗词“六亿神州尽舜尧”,一直根植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基因中。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从战争时期无数战士主动入伍在战场上洒热血,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坚定前行……无一不在证明,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做到。

我想到了一个画面。1986年,杨振宁归国看望身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时,问他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国家奖励了多少钱,邓稼先平静地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数十年后,想到此景,仍让不禁泪湿眼眶。有人会说,邓稼先这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过遥远。其实不然,像邓稼先一样,不计个人得失,只为了国家的需要无私奉献的英雄,远远没有想的那么少。在政治领域,有为建设好蛇口招商工业区喊出“大不了再回秦城”的袁庚;在体育领域,有放弃海外高薪回国执教的“铁榔头”郎平……除去这些,就在我们基层,有多少在外本已经事业有成,只因党组织呼喊,便回乡带领村民谋发展的“新乡贤”;又有多少大学毕业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投身基层脱贫攻坚的“黄文秀”。

《大江大河》的背景年代,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人民穷了几千年了”,出现如小穆一般职业选择上的两难很正常,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但如今,我们已经接受更多的关于金钱和利益的考验,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也积累了更多的思考。

站在国家和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面对着更加艰巨繁重的改革和发展事业。让人才对事业选择上的“两难困境”消失,有着莫大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把足够的资本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让为国家奉献的英雄们获得较大的满足感。另一方面,我们就是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和教育人才在面对国家需要和个人利益的时候,要选择情怀和奉献,并且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推崇的良好氛围,让这种做法成为主流、蔚然成风。

大江东去,但人不会一味地随波逐流。我想,重建人们在事业选择中的崇高与情怀,就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与担当。


责编:周媛

  下载APP